古琴在歷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。歷代文人騷客無論得志、失意,或賦之于詩詞、書畫,更有賦之于琴。"欲將心事付瑤琴,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?""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意。低眉信手續續彈,說盡心中無限事。"而儒家宗師–––孔子,亦是將平生不得志、懷才不遇的心情寄托于琴,乃作《龜山操》、《陬操》、《猗蘭操》等琴歌。
孔子生周之季,逢魯之亂轍,環天下而不遇于世。當定公十四年,孔子年五十六,由大司寇攝相事。齊人聞而懼,謀間魯以疎孔子,于是盛飾女樂以遺魯君。時季桓子專政,亦不悅孔子之用也,乃受女樂,君臣游觀三日不朝。孔子以謂魯君:"臣之志荒不在于治,不足與有為。"遂去之他邦。歌曰"彼婦之口,可以出走;彼婦之謁,可以死敗。"蓋優哉游哉聊以卒歲。
然猶裵回不忍去,復望魯國而龜山蔽之,乃嘆曰:"季氏之蔽吾君,猶龜山之蔽魯也。"故作《龜山操》。其辭云:"無斧無柯,奈龜山何?"斧以喻斷,柯以喻柄,無斷割之柄則不能去季氏也。
自魯適衛,過曹鄭遂至陳,久之復適衛。既不得用,將西見趙簡子,而聞竇鳴犢、舜華之死也。臨河而嘆曰:"美哉!水洋洋乎!丘之不濟,此命矣夫?" 竇鳴犢、舜華,晉國之賢大夫也。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,竭澤涸魚則蛟龍不游,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。何則?君子諱傷其類也。
乃還息乎陬鄉,作《陬操》以哀之。《陬操》者,蓋琴操所謂將歸也。其辭曰:"秋水深兮風揚波,船楫顛倒更相和,歸來歸來歸為期。"秋水深者險難也,風揚波者威暴也,船楫顛倒者行不以道也,遭時如此不歸何以哉?
"周道衰危,禮樂陵遲,文武既墜,吾將焉師?周游天下,靡邦可依。鳳鳥不識,珍寶梟鴟。眷然顧之,慘然心悲。巾車命駕,將適唐都。黃河洋洋,攸攸之魚。臨津不濟,還轅息鄹。傷予道窮,哀彼無辜。翱翔于衛,復我舊廬。從吾所好,其樂只且。"
及孔子厄于陳蔡之間,講誦弦歌不輟。后自衛反魯遇隱谷,有幽蘭獨茂,子喟然曰:"蘭,香草也,而與眾卉為伍,如圣賢倫于鄙夫也。"乃作《猗蘭操》,其辭有云:"如何蒼天,不得其所;逍遙九州,無所之處。"
感憤之深切也,又作丘陵之歌曰:"登彼丘陵,峛崺其阪,仁道則邇,求之若遠。遂迷不復,自嬰屯蹇。喟然回慮,題彼泰山。郁確其高,梁甫回連。枳棘充路,陟之無緣。將伐無柯,患茲蔓延。惟以永嘆,涕霣潺湲。"
孔子去魯凡十四歲而后歸魯,魯終不能用孔子。孔子亦不復求仕,于是刪詩定書論禮正樂作春秋贊易道,而六經之道燦然大備矣。其刪詩三百也,孔子皆弦歌之合于雅而后取也。莊子云:"孔子游乎緇帷之林,休坐乎杏墰之上。弟子讀書,孔子弦歌鼓琴。奏曲未半,有漁父者,下船而來此。"因夫子之好琴而寓言也。
孔子以魯哀公六年四月己丑卒,年七十三。余嘗讀龜山之辭而哀至圣之不得位,聽將歸之歌而傷濁世之多險難,聞猗蘭之名而嘆盛德之不遇時也。然則使孔子見用,則魯將復興乎?
曰夫子之為司寇也,外沮齊侯以壯邦君之威,內墮三都以削大夫之勢,可謂勇于有為矣。使其得志之久,則將興魯尊周以復文武之治。故曰"有用我者三年有成",豈過論哉?
孔子生于周朝,適逢魯國政亂,走遍天下而懷才不遇。魯定公十四年,孔子五十六歲,任大司寇一職而總領國政。齊國人聽說以后很恐懼,謀劃離間魯國使魯國君疏遠孔子,于是就準備一些歌舞姬進獻給魯國君。當時季桓子當政,也不喜歡孔子,就接受了齊國的禮物,君臣放棄朝會玩了三天。
孔子對魯國君說:"臣志向不高不精通治國,難以有所作為。"于是離開魯國而去其他..。唱道:"彼婦之口,可以出走;彼婦之謁,可以死敗。"大概想安靜舒適地度過余生吧。但是徘徊著不忍離去,又回望魯國,但龜山遮擋著,于是孔子嘆息說:季桓子蒙蔽君主,就像這龜山遮擋了魯國啊。
所以做《龜山操》。歌詞說沒有斧頭沒有斧柄,能拿龜山怎么樣呢?斧指的是截斷,柯指的是斧柄,沒有他們就不能除掉季氏。
從魯國到衛國,再經過曹國鄭國到達陳國,很久以后又一次到衛國。仍然不被重用,就想西到晉國去見趙簡子,卻聽說竇鳴犢、舜華死了。站在河邊嘆息說:真壯美啊,水無邊際,我真的時運不濟啊,難道這是天命?竇明犢和舜華是晉國的賢仕。
兇殘不義則麒麟不至,竭澤而漁則蛟龍不生,傾巢毀卵則鳳凰不飛,為什么呢?君子忌諱同類被傷。(趙簡子利用竇和舜華得以從政,現在又把他們殺了,這是刳胎殺夭的不義之舉。鳥獸尚且忌諱同類受到殘害,君子更是如此,因此不能再去見趙簡子了。)于是返回鄉野,作《陬操》表示哀嘆。
《陬操》大概就是琴操里所說的歸隱之曲吧。歌詞說:"秋水深兮風揚波,船楫顛倒更相和,歸來歸來歸為期。""秋水深"表示艱險艱難,"風揚波"說的是威權的強暴,"船楫顛倒"說的是不義之行不道之舉,遇到這樣的亂世還有什么理由不歸隱呢?
"周道衰危,禮樂陵遲,文武既墜,吾將焉師?周游天下,靡邦可依。鳳鳥不識,珍寶梟鴟。眷然顧之,慘然心悲。巾車命駕,將適唐都。黃河洋洋,攸攸之魚。臨津不濟,還轅息鄹。傷予道窮,哀彼無辜。翱翔于衛,復我舊廬。從吾所好,其樂只且。"
等到孔子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,講學誦讀彈琴不斷。然后從衛國返回魯國,路過一個山谷,見到幽蘭獨自盛開,孔子喟然說:"蘭,是香草,卻與這么多雜草長在一起,就像圣賢之人與鄙陋的人同伴一樣。"于是作《猗蘭操》,歌詞說:"如何蒼天,不得其所;逍遙九州,無所之處。"感傷悲憤如此深切!
又作了丘陵之歌說:"登上那高高的丘陵,山坡曲折連綿。仁道看起來很近,追求起來卻很遠。不知走向何處,自我羈絆而困苦艱難。嘆息回首,巍巍泰山聳入云端。樹茂石蒼泰山高啊,梁甫與之相牽。只是路上充滿棘荊,我想登高卻無此緣。要伐除它而沒斧頭,又害怕它滋生蔓延。只好長嘆不絕,眼淚像河水一樣流淌下來。"
孔子離開魯國總共十四年然后又回到魯國,但.終孔子也沒得到魯國重用。于是孔子不再追求仕途,便刪《詩經》、編訂《尚書》、?!抖Y記》、校正《樂經》、作《春秋》、修《易經》,六經的道理粲然齊備了。他刪詩三百的時候,都要用琴弦彈奏,和于音律才會取用。
莊子說:"孔子游觀來到一個茂密樹林,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。弟子們在一旁讀書,孔子在彈琴吟唱。曲子還未奏完一半,有個捕魚的老人下船而來。"大概是基于孔子喜好彈琴這一特點而編的故事。
孔子死于魯哀公六年四月十一日,享年七十三歲。我曾經讀《龜山操》而哀嘆至圣不能得志,聽《陬操》而感傷亂世險難,聽《幽蘭操》而感嘆孔子德高卻生不逢時。然而如果孔子被重用,魯國將能復興嗎?孔子作為大司寇,對外遏制齊國以壯魯國國威,對內通過"墮三都"以削弱大夫勢力,可以說是敢于作為。
如果他得以長久施展才華,那么魯國必定興旺,尊崇周天子,取得文治武功。所以孔子說"誰要是重用我,三年就可以見到成績",這豈是過分的言論?
在這段故事里,孔子不再是被冠以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、音樂家等諸多頭銜的至圣先師,而是一位平凡的歌者。作為儒家的創始者,孔子說:"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。"此處所言之"樂",并非單指音樂,而是涵蓋了各種藝術門類。
"樂"不僅以"詩"、"禮"為本,更是二者的..表現。在歷經戰亂以及朝代更迭之后,"禮"早已失去孔子所崇尚的"周禮",但"樂"卻成為傳統士人修身的至高境界,經久不衰。
對于歌者的孔子,"樂"不再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一種存在,而是感發情志的方式,生動而活潑:欲諫不能,就退而望魯,作《龜山操》;聞賢臣被害,感傷自身,作《陬操》;見隱谷幽蘭,嘆一生求仕不遇,作《猗蘭操》······孔子是如此地喜愛弦歌,甚至在臨終前,還對前來的子貢唱出了自己一生的絕唱:"太山壞乎?梁柱摧乎?哲人萎乎?"
孔子一生不停地歌唱,無論得志或失意,皆賦之于琴,賦之于聲??鬃佑闷淅碚摻⒘?樂"的理想境界,但卻用其一生生動地闡釋了"情動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嘆之,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,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"(《詩·大序》),沒有華麗的言語,沒有高深的理論,簡單,卻真實不虛。樂動于中,這就是孔子留給我們的平實卻深邃的"樂"的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