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藝術舉凡繪畫、詩詞、音樂、舞蹈、園 林,甚至盆景都講求“意境”,并以此為高的審美準則。意境一詞早由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 中標舉,他說:“古今詞人格調之高,無如白 石。
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覺無言外之味,弦外 之響,終不能與于流之作者也?!薄耙饩场卑?了“意”,即: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,和“境”, 即: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、再現。
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, 使人回味,使人流連忘返。所以稱之為“言外之 味”和“弦外之響”,因為“言外”和“弦外”是超越物 化層面之上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,因而天地 廣闊、空靈、無限和容攝萬有。
簡括地說:意境 是心物、主客、內涵和形式的統一,更著重 以虛涵實、實中見虛,有著無限和深遠的特征。意境實為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范疇。
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,屬自娛 的室內雅樂,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。“意”的概念在琴學中的運用大概始于漢代。 《淮南子》說:“瞽師放意相物,寫神愈午,而 形諸于弦者,兄不能以喻弟。”
《風俗通》亦 說:“伯牙鼓琴,鐘子期聽之,而意在高山……傾 之間,而意在流水”,“及其所通達而用事,則著 之于琴以抒其意?!薄耙庠诟呱健?、“意在流水”、 “抒其意”,可見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精神境界的 搭掛。古琴音樂主要融儒、道二家思想的影響,因 后者以逍遙的目光觀,因而在藝術實踐上影 響尤深。
無論古琴的曲目、音色、音樂結構、彈 奏姿勢等不同層面,古琴的音樂意境均反映出一 種清和淡雅、溫柔敦厚、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?!昂脱拧焙汀扒宓笨烧f是琴樂一直以來所標榜上午 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,于此亦可見儒道哲學在音 樂審美中的體現。
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 一種恬逸、閑適、虛靜、深靜和幽遠的境界。因為能虛、能靜,因而同時能深和遠。
深遠則能容 攝萬有,羅萬象于胸中,可見琴樂意境所強調者 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。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 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,正是所謂“弦外之音”、 “韻外之致”、“味外之旨”。古琴中.為重要的一部美學論著,明代的《溪山琴況》中形容這種境 界為:“其無盡藏,不可思議?!?
“琴中有無限滋 味,玩之不竭”;“迂回曲折,疏而實密,抑揚起 伏,斷而復聯,此皆以音之精義,而應乎意之深 微也?!边@種境界的落實則為一種絕去塵囂、遺 世獨立的希夷境界,如:“深山邃谷,老木寒 泉”;“山靜秋鳴,月高林表”;“松風遠拂,石澗 流寒”;“山居深靜,林木扶蘇”。
琴樂的境界是“無盡”、“無限”、“深微”、“不竭”的,以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豐富的精神內涵,所以琴聲音淡、聲稀,琴意得之于弦外, 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。陶淵明之“但識琴中趣, 何勞弦上音”,正是將琴樂之重意、重弦外之音 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。
沈括評北宋琴僧義 海為:“海之藝不在于聲,其意韻蕭然,得于聲 外”。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,因此彈琴要 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于閑適內在心境的配合,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、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
琴樂既重意、重意境,而又以幽靜深遠者為 高,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為主。民初琴家楊宗稷謂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為“擬 聲、象形、會意”三類。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 形的,因為后二者仍未脫離音樂的表面物化形 態,必須提升至會意才是終階段。
“意”是抽象 的主觀精神境界,所以無限和空靈。琴曲之不重 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、情景相 融的借景抒情[轉載]古琴的音樂意境,就是中國 藝術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用,和“融實入虛”、 “虛實相涵”自然觀之體現。
情景相融才能虛 實如一,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 致,“以音之精義應乎意之深微”,聽之使人悠然 意遠。琴曲中擬聲之作多只取其意以抒胸中對自 然向慕之情,而少有實質模擬者。
琴樂重意,故于音樂實踐上富散板、緩起、 入慢等特色,又以句為單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, 體現人內在情感的節奏和時值變化。琴曲中多用 吟猱微弱之振動以表達人內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礎之氣。